2005年1月19日,韩国政府宣布正式决定将首都的中文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这一更名主要是出于对汉字文化圈以外国家民众方便称呼和理解的考虑,同时也反映了韩语发音的准确性和尊重本土文化的趋势。
“首尔”是该城市的韩语发音直接对应的汉语译名,“서울”在韩语中意为“首府”,即国家首都之意。在此之前,“汉城”是中国对韩国首都的音译,源于古代朝鲜时代对该地的称谓,但与韩语实际发音存在差异。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标准、统一的地名用语,韩国政府决定采用更加符合韩语发音的“首尔”作为官方中文译名。
汉城改名为首尔是因为韩国政府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决定使用音译名称“首尔”来替代具有汉文化色彩的“汉城”。
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首尔曾经有过多个名称。朝鲜王朝时期,首都被称为“汉城”,在日本殖民时期被改为“京城”。二战后,韩国成立,美军政厅发布的第106号令将首都定名为“SEOUL”,但在中文中仍然沿用其古称“汉城”。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增加,为了避免名称造成的混乱,汉城市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征求,最终确定用新的中文名称“首尔”取代“汉城”。
此外,这一改名也被一些人解读为韩国去汉化的一种表现,即在文化上寻求自主和独立,减少历史上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汉字在韩国的文化和语言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首都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韩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自信和对本土文化的重视。